視訊色彩基礎 ──你會拍影片,但了解影片嗎?
啊,這邊要講的後製處理,主要都是視訊色彩的小概念。
當拿到一部影片的時候,這部影片會有其格式編碼,在拍攝時也會有其規格,然後完成一部我們看到的影片,為了讓影片更加好看,或是加入更多元素、資訊,抑或是將原本難以拍入的物件合成在畫面內……諸如此類,就得進入數位編輯的階段。
簡單說,就是利用現有或是可用的素材來完成目的……
先不管合成,言歸正傳,假如這部影片的畫面色彩不如預期,就會進行調色處理。
調色也得依據拍攝好的畫面來進行調控,因此,假如影片過度曝光的部分,就會失去該有的資訊,成為一片慘白──除非你就是要這麼白白的畫面。
也有RAW這類的格式,讓後製處理更為精準,因為這類格式能讓你調控的數值更廣、可變性更高,而保有的資訊更接近真實、完整。
好吧,先來說說視訊色彩的部分。
色溫,就是色彩的溫度,有冷有熱,但我們人眼看到的白光,會自動平衡為白光,不會看成黃的,或藍的,相機就不同了,相機需要設定「白平衡」,因為有些時候的光線溫度不同,拍出來的畫面,會偏藍或偏紅,而色溫愈高,畫面就愈藍,愈低則愈紅。
比如說好了,下午的陰天通常比較藍,在浪漫的餐廳裡可能比較黃,因此聰明的相機裡也常有預設環境「室內」、「日光」……等等。
啊呀總之!色溫就是色彩的溫度啦!哼哼!
色域,就是顏色的編碼,同時也是可見光譜中的某個完整子集,簡單說就是這個畫面內能有多少種色彩。
先不管運用的媒體,可以是螢幕、列印,或不同的螢幕之間也會有色差,色域指的是該硬體能夠呈現出的色彩範圍,也有許多標準。
色彩深度,指的是要用多少個二進位來表達每個點的顏色,常用的為1位元(單色)、2位元(四色,CGA)、4位元(16色,VGA)、8位元(2的8次方,256色)、16位元(增強色)、24或32位元(真彩色)。
另外還有高動態範圍成像(HDR或HDRI),這類成像都是以至少8位元以上來儲存,但除此之外,還包括亮度資訊,開啟AE就能發現,8位元的RGB數值是0~255(也就是256色),但這實際上是不夠表現完整色彩,例如一張藍天白雲照片,看起來白雲就和強光一樣,都是白色的,不過真實的白雲可不是純白色,這必須要有更精確的儲存方式才能呈現。
補充,位圖(或點陣)除了RGB、CMYK等編碼,有些有能保有Alpha通道(透明通道)。
另外,螢幕也有分8bit和10bit。
GAMMA,人眼會自動加亮暗色部分,換算的數值約為0.45(2.2分之1),而螢幕為了削弱人眼自動平衡的加亮處理,必須做成非線性的(人眼亦為非線性),數值為2.2,這樣才能和人眼的0.45平衡。
YUV,也是一種色彩編碼方式,Y為明亮度,U為色度,V為濃度。
YUV源自黑白電視和彩色電視的過渡期,黑白電視只有Y(LUMA,灰階值),後來有了彩色電視,就把UV視為C(彩度,Chroma);說到這,一般常見的去背就是Chroma Key(色鍵去背),當然也有Luma Key。
與RGB不同,但彼此可以轉換,RGB訴求的是人眼對色彩的感應,YUV則是重視視覺對於亮度的敏感程度,早期彩色電視是由RGB三原色同時輸出,比起以前的黑白(單色)頻寬高出三倍,YUV的Y(Luma)和黑白電視的頻寬一樣,就可以解決彩色電視和黑白電視的相容問題,相對的頻寬也較少。
格式與編碼,就是該以何種數字方式儲存視訊,細節省略。這類都是以失真方式來壓縮。
解析度,就是指視訊畫面的長寬為多少像素,一般的標準有SD(720*576)、HD(1920*1080)、2K(2048*1080)、4K(4096*2160)等。
另外還有逐行掃描(P)和隔行掃描(i),省略。
幀速率(fps)就是每秒會有幾張畫面,一般常見為24 fps、25 fps、29.97或30 fps、60或120以上fps。
至於為什麼會有29.97,則和NTSC、電視系統制度有關,NTSC的標準是以每1.001秒進行60幀,換算下來就是約每秒59.94幀,或每秒29.97幀。
所以我們如果用一般的每秒30幀來製作影片,送到電視台播放就會有影音不同步的問題。
不過現在也不必擔心NTSC什麼的……
這些是關於視訊基礎概念。
接下來…大概要說說色彩控制的部分…